2025年8月的一天,一位来自广西,长期活跃于户外找蜂领域的网红博主,在江西的一座山上遭遇了意外。

之前他经常会进入广西的深山之中寻找蜂窝,然后将这些蜂窝摘下来。

 

但是直到8月份的一天,他上山之后就没有再回来,家里人赶紧去找,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被蜂蜇伤了。

平时他去寻找蜂窝的时候会带上各种各样的防咬设备,但不知为何,那天他被找到的时候脑袋和脚又很多个地方都被蜇伤了。

 

于是家人赶紧将他送进了医院,但医院经过全力的抢救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因为最后他出现了呼吸骤停的情况,还出现了因为缺氧而导致的脑部疾病。

事情发生之后有专家出来科普,蜇伤他的蜂是当今世界上人类发现的个头最大,毒性最强的蜂之一。

 

一只成年蜂的个头甚至能有6厘米那么长,它的毒液成分也不是单一的,非常容易引发过敏性休克,进而让患者出现呼吸骤停的情况。

别说是人了,就算是一头大象都能因为被这种蜂蜇到而一命呜呼。

 

比如在2014年的时候,生活在泰国清迈的一头成年大象就因为被这种蜂攻击,最后毒发身亡了。

人们在大象的身上找到了很多处伤口,推测它被这种蜂蜇了100多口。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蜂这么恐怖呢?

 

 

«——【·恐怖的金环虎头蜂·】——»

这种危险的动物叫做金环虎头蜂,它体型硕大,堪称蜂类中的 “巨无霸”。

成年的金环虎头蜂通常能超过40毫米,甚至接近50毫米,几乎和成年人的大拇指一般大小,翼展更是可以达到75毫米。

 

它的身体上有着鲜明的黄黑相间条纹,宛如老虎身上的斑纹,这也是它被称为“虎头蜂”的原因。

它的头部呈橙黄色,在复眼之后强烈延伸膨大,仿佛长着一个又大又肥的脑袋。

腮帮子鼓鼓的,显得格外凶悍,头胸部为黑色,上面覆盖着黑色的绒毛。

 

在生活习性方面,金环虎头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

它们的蜂群有着明确的分工,蜂王专职产卵,肩负着繁衍后代、壮大蜂群的重任;雄蜂则主要负责与蜂王交配,完成自己在蜂群中的使命;而数量众多的职蜂,又进一步细分为采集食物的采集蜂和维持蜂巢安全的巡逻蜂。

 

金环虎头蜂为杂食性动物,既钟情于捕食鳞翅目幼虫以及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蜻蜓目等各类昆虫,又对花蜜、树汁、水果以及含糖的昆虫排泄物等甜食情有独钟。

在捕食昆虫时,它们展现出独特的捕猎技巧,一般不会使用蛰针,而是用强有力的足紧紧抱住猎物,然后直接用锋利的口器咬食。

 

而且,它们之间还会通过信息素共享猎物的位置,尤其是在捕捉蜜蜂时,这种团队协作的行为表现得更为突出。​

每年的一二月份,蜂王会进入休眠期,它们通常会选择干燥的树洞或者岩石裂缝等隐蔽且安全的地方进行越冬。

 

待3月份气温回升,蜂王从蛰伏中苏醒过来,便开始忙碌地筑巢产卵。

起初,蜂王独自喂养第一批幼虫,同时继续搭建新的巢室并不断产卵。

当第一批幼虫成功羽化成为职蜂后,它们便接过了觅食、筑巢、喂养幼虫等工作的接力棒,蜂王则从此专职产卵,蜂群也在这样的分工协作下逐渐发展壮大。

 

它们建造的蜂巢堪称“建筑杰作”,将衔来的树皮等纤维性组织经过仔细咀嚼后,再用口器分泌的分泌物巧妙地粘合在一起,筑成一个个整齐的六角形小巢室,众多巢室共同组成了蜂巢。

一般情况下,蜂巢的直径能超过三四十厘米,而一些大型的蜂巢直径更是接近1米,内部结构复杂,最多会有9个巢脾,巢室数量可达6000个左右。

 

金环虎头蜂偏好将巢址选在洞穴及树洞之中,并且十分注重蜂巢的安全性。

当所在洞穴较大时,它们会巧妙地将蜂巢的出入口缩小,以防止外敌入侵。

在扩大巢穴规模时,它们会把挖出来的新土堆积在洞口附近,这也成为了人们找寻它们巢穴的一个重要线索。

 

从分布范围来看,金环虎头蜂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属于东洋、古北区系共有种。

在国内,其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北起吉林的长白山,南至台湾以及广东、广西、云南的南缘,东到国境线,西向沿着辽宁、河北都有,是胡蜂科中较为常见的种类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金环虎头蜂在昆虫世界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控制森林里害虫的数量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毒性之强令人胆寒。

它们的毒素属于混合毒素,成分复杂,包含组胺类、溶血类及神经类毒素。

 

其中,组胺类毒素可导致人体出现过敏性休克,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肝肾衰竭,尤其是对过敏性体质的人而言,危害极大。

而且,金环虎头蜂的毒针十分特殊,能够连续多方向蛰刺,一旦被其攻击,往往会遭受多次蜇伤,毒素大量注入体内,后果不堪设想。

 

在一些地区,由于金环虎头蜂的幼虫及蛹被视为美食,传说其味道与虾肉相仿,而成蜂又被认为可用于泡酒,有祛风除湿的作用,因此常有人冒险去挖取它们的巢穴。

然而,这项工作极其危险,即便挖蜂人做好了足够的防护措施,每年仍有不少人因被蜇而失去生命。

 

希望通过广西的这起悲剧事件,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野外环境的危险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生命无价,每一次野外出行,都要将安全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