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讯 刚躺下尿意就来了,一晚上要跑七八趟厕所,女子被医生告知此前的子宫摘除手术导致盆底结构改变,引起了尿失禁。“终于能畅快地跳广场舞了!”9月3日,接受了盆底重建手术的刘女士面露喜色。

13年前,刘女士因子宫脱垂接受子宫切除术。本以为能彻底摆脱妇科病,没想到从2年前开始,她总感觉身体有东西“往下坠”,站久了、走远了,下腹胀痛更明显。更让她难堪的是,咳嗽几声、打个喷嚏,裤子就会湿一大片。夜间折磨更是让她难以忍受:一晚上要跑七八趟厕所。

刘建刚带领团队正在手术中。

8月22日,实在无法忍受的刘女士找到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妇科检查显示,她存在阴道前后壁脱垂,同时伴有压力性尿失禁,医生当即将她收治入院。妇产生殖中心主任、妇科一病区主任刘建刚告诉刘女士,子宫切除后,盆底正常解剖结构遭到改变,导致盆底肌力减弱,引起了阴道前后壁及阴道残端脱垂,引发左下腹胀痛与压力性尿失禁,只能通过盆底重建手术恢复盆底结构稳定性。

棘手的是,刘女士存在严重心动过缓,平静状态下心率仅40余次/分,活动后也无法超过60次/分,这样的心率条件若直接手术,麻醉与术中风险极高。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制定了“术前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即刻行盆底手术” 的手术方案。8月25日上午,刘女士被推进手术室。医生在腹腔镜下用补片将脱垂的阴道残端固定,修补阴道前后壁,同时切除残留附件,降低未来病变风险。术后第二天,刘女士就能下床,下腹胀痛感消失,尿失禁症状也显著改善。

刘建刚表示,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多种妇科病的重要且有效手段,但是会改变盆底的正常解剖结构,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问题。因此,术后科学、主动地康复训练十分重要。他建议,术后可以将凯格尔运动融入日常生活,辅以盆底康复治疗,持之以恒地锻炼盆底肌,减轻功能障碍。当保守康复治疗效果不佳或脱垂症状较重时,尽早接受盆底重建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