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午门诊总能碰到一两例。”“短短10多天已接诊10余例。”8月12日,来自北京、浙江的医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高温天气下,因低血压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中老年人。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赵乾磊正在出诊。“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图
“我一直血压高,怎么一到三伏天还变成低血压了?”浙江宁波的夏先生今年已经72岁,患高血压病10多年,一直坚持规律服药。8月10日清晨,他像往常一样到公园晨练,不到半小时,便感到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双腿发软,被紧急送至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经心内科主任医师赵乾磊诊断,夏先生为药物性低血压。
赵乾磊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高温天气下,外周血管反射性扩张,再加上大量出汗,导致体液流失,血容量减少,就可能造成血压下降。此时,如果高血压患者仍按原剂量服用降压药,就有‘矫枉过正’的可能,使血压降得过低,存在脑供血不足、晕厥的风险。”
气候变化科普书籍《沸腾的气候、脆弱的健康》作者、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卢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敏感性疾病”,需要随着天气变化来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比如部分降压药中,如典型的氢氯噻嗪、螺内酯等,含有利尿剂成分,会促进排汗和电解质流失。遇到夏季天气炎热,机体就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如果水分和电解质补充不及时,则会促进中暑的发生。”
“此外,运动也有‘降压’作用,一些高血压患者在药物与运动的双重降压作用下也会出现低血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建议,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后应做好血压监测,若血压持续低于正常值或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还没有内容